1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繁华的长安城来了一个“京漂”的年轻人。
在大唐,“京漂”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百多年后,一个叫白居易的外省年轻人手捧诗卷雄心万丈地要进长安“京漂”。当时,接见他的是当朝大诗人顾况,顾况一见白居易,戏谑地说道:“长安米贵,年轻人想留下来不容易啊。”
当顾况读到白居易献上的诗卷,读到那首著名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昂头惊呼:“有诗如此,在京城留下不难,老夫之前说的是戏言!”
而贞观十四年的这年,这个从兖州瑕县前往长安的年轻人,他是前来应试,干谒求仕的。
在唐朝,科举是以公平的名义公开作弊的事业。
因为唐朝科举考试不糊名,名字公开主考官就容易放水。所以,在考试之前大家都去找可以给你放水的主考官。可直接找到主考官概率几乎为零,很多人只有舍而求其次,找到当朝可以赏识你的高官,让那些堂堂衣冠之士心甘情愿地为你奔走荐举。
干谒是一门技术活,如果不识权贵,至少要才气过人,技高一筹,名传天下。
还有,你还必须要有个好运气。
运气不敢说,仅论才气,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他在七岁时仅凭一首诗就名闻天下。
他就是那个曾经咏《鹅》的孩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神奇的鹅诗自唐朝走来,穿越五代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中国人咏唱了一千多年。如果地球不毁灭,我们的后代还将继续吟唱下去。
一个七岁的孩子写的诗成了唐以后所有孩子的启蒙诗,这又是一个何等神奇的孩子?
转眼间,当年那个咏鹅的孩子勇敢迈向长安的那一年,已经二十二岁。
初来乍到,置身陌生的长安城内的骆宾王眼里却透出一丝沉重。
他不知道长安会不会给他机会。
因为在此之前,他的运气实在太差了。他十七岁时父亲就早丧,他守孝四年,此时老母在堂,生活极为狼狈。尽管父亲生前好友救济,将他们一家从义乌搬往兖州瑕县,但拮据的生活一直没有好转,为了改变自家命运,为了自己二十年来用苦味光阴浇铸的政治梦想,他决定西入长安闯荡。
第二年,春暖乍寒。
这一年的长安寒冷极度难熬,骆宾王应试落第,干谒无成,不得不打道回府。
凋怅失落,满腹牢骚的他没有回兖州瑕县,而是直奔义乌老家。
因为他缺钱,他要在义乌筹借生活费用。
不久,他折回兖州,准备再次向仕途发起攻击。
在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的盛世,他除了锐意进取,还有什么是可以安放他那骚动的灵魂?
回到兖州,他结了婚。然后就连续写了几篇干谒求仕诗,《上瑕丘韦明府启》、《上兖州刺史启》、《上兖州张司马启》、《上兖州崔长史启》、《春夜韦明府宅宴》、《在兖州饯宋五之问》等等。
凡是当地有名的官员,他一个都不放过。
他太想出仕了,他已经二十三了,他老母老婆都要养,他很缺很缺钱。
瑕县韦明府是骆宾王父亲骆履元生前挚友,正是他的帮忙,骆宾王和他母亲才有机会从义乌前来兖州安家。韦明府是骆宾王在炎凉人世里遇到的一盏灯,这种温暖他深切感知,并记在心里。
但他不想一直啃着韦明府,他要出仕!
出仕!
出仕!
出仕的梦想犹如一团熊熊烈火焚烧着骆宾王。
可干谒诗文一篇接一篇地抛出去,却连掉落水里的声音也没有。回音缈茫,他只有眼巴巴地等待机会和好运的降临。
四年后,二十七岁的骆宾王再次回到陌生的长安城。
四年万里眺望,长安总算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返回京城当一个低级僚属。
初入仕途,官职虽小,但总算可以混口饭吃了。
没过几年,骆宾王被罢职,只得另谋高就。他离开长安后,很快就谋到一份工作,到道王李元庆那里做幕僚。
在唐代,若想出仕,科举不是唯一的出路。学霸如果科举落榜,可以考虑他人推荐,如果没有他人推荐,那就考虑进入幕府了。在整个唐朝,诸多伟大的诗人都有过幕府的经历,孟郊、韩愈、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等都有文人入幕的履历。
进入幕府后,如果碰到一个赏识你的幕主,即可逆袭上位,扬名立万。
首开文人入幕的人是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隋末时,李世民料定天下必将大乱,广结天下文士,将著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收于麾下,组成了一个绝无仅有的智囊团,并且顺利地打下了江山,又成功夺位完成了皇帝的梦想。李世民当皇帝后,房玄龄和杜如晦也都相继进入仕途,都成为了唐朝名相。
李元庆是唐太宗的异母弟,纯正的唐朝皇室血统。他被封为道王时,同时授予豫州刺史,后又被拜为滑州刺史。
而骆宾王进入李元庆幕府做幕僚时,地点就在滑州。
滑州,即今天的河南省滑县一带。
这是骆宾王人生真正有意义的一份工作。因为之前在长安任职不过是混口饭吃,而他现在不仅可以吃好喝好,面子好。一旦被道王赏识,人生都可能随时开挂。
三年后,机会似乎来了。
据《新唐书 骆宾王传》记载:“(骆宾王)初为道王府属,尝使自叙所能,宾王不答!”
骆宾王刚入道王府做府属时,道王曾经让他讲讲自己有什么特长,但是骆宾王竟然不答应。
千万里辗转曲折地追寻飞黄腾达的机会,为什么当机会降临到面前时,骆宾王为何不说说心中那燃烧的仕途欲望?
先来看看骆宾王在他的《自叙状》里到底对道王李元庆说了什么。
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已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令。谨状。
若使人圆滑阿谀粉饰自己真实的行为,为投机图利违背内心而说自己的长处和善行,贪求仕进,贪恋禄位,往大点说是乱了国家的治国大道,往小点说是亵渎了耿直之士的高洁节义,这种事情即使是恶人都以之为耻,何况是高洁之士还会以它为荣么?所以,你让我炫耀自己的才能,恕我不奉令!
骆宾王写《自叙状》表白心迹时,那是高宗永徽四年(公元前653)。
这一年,他已经三十五岁了。
世态炎凉,好人难觅;官场险恶,贵人难寻。李元庆让他写写自己优点,递一纸状走个形式,不是好心要拔擢他的意思么?
骆宾王却说出如此令人不爽的话来,他到底想干什么?
如此狂傲真是让人莫名其妙。
难道让李元庆改口这样说:“小骆啊,我想提拔你了,说说你有什么恶行和短处?”
无论如何,道王府估计呆不长久了。
三年后,狂傲不堪而又不被人懂的骆宾王终于离开道王府,辞官归隐。
2
在初唐四杰中,数骆宾王经历最为复杂,个性最为乖张,是最具反抗性的一个人。
不知道这是否跟他幼年丧父有莫大的关系。
骆宾王出身小官宦家庭,七岁就以一首《鹅》诗崭露头角,然而《旧唐书》却说他:“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没法想象,这等天才诗人竟然品行不端,爱好跟赌徒交往。
但是,《旧唐书》的这段话竟然没有出现在《新唐书》和《唐才子传》, 于是有人就怀疑,这是否是因为骆宾王晚年参与扬州起义,因而被当时别有用心的士大夫泼的脏水?
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绝对是一个有争议的人。最让人倍觉奇怪的是,骆宾王之前削尖脑袋扑进官场,好不容易得到道王李元庆赏识,李元庆让他“自叙其能”好作为拔擢依据,但他一反常态地拒绝,并且三年后义无反顾的辞官回家了。
卢照邻和王勃面对各自的主子时,从未表现不屑,骆宾王何来豪胆一走了之?难道他看破什么了么?
翻开大唐历史,骆宾王一走了之不与大唐权贵合作,跟自己“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豪侠性格有关,或许也跟当时一个人的干政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个人就是武则天。
永徽六年(655), 唐高宗李治宣布要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消息一出,天下沸腾。唐太宗时期的诸多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等人纷纷前来劝谏,则被通通贬斥。
同年十月,武皇天顺利上位,一个月后,虐杀王皇后和萧淑妃,天下闻之,哗然一片。
之后,大唐的政治越来越荒谬,患了风疾的李治目眩头昏不能理政,权力渐移武则天手中,于是被时人谓之“二圣”。
在一个正常的政治环境里,血气方刚,一身豪杰胆的骆宾王尚且“贱衣冠”,而李治为扶持武则天为皇后,不惜废掉先帝指定的皇后和打击大唐元老,乱了纲常,而在这个“二圣”治下的大唐,骆宾王还能指望实现心中美政理想?
骆宾然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回到了兖州,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这一过,就是十来年之久。
他离开长安后,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在大唐官场大倒乾坤,血雨腥雨,一代功臣长孙无忌被无情报复,李治唐高宗的儿子李忠等人也难逃其劫,整个大唐从皇族亲王到诸位元老功臣,人人自危。
远在兖州的骆宾王却闭目养神,安静如斯,他似乎早料到这一天会到来。
在兖州这地方,他似乎准备了一生坐穿冷板凳。
好友员半千见骆宾王逃遁山林,来书一封,劝其应乘时而起,击水三千扶摇直上九万里。骆宾王回写了一封书,以明其志:“夫鲲之为鱼也。潜碧海,泳沧流,沉鳃于勃海之中,掉尾乎风涛之下,而豪鱼井鲋,自以为可得而齐焉。鹏之为鸟也,刷毛羽,咨饮啄,戢翼于天地之间,宛颈乎江海之畔,而双凫乘雁,自以为可得而亵焉。及其化羽垂天,抟风九万,振鳞横海,击水三千,宁肯借翰于抢榆,假力于在藻,资江滨捐流之水,待堀堁扬尘之风哉?故张子房之达人也,击水抟风之适焉?朱买臣之屈已也,戢翼沉鳃之致焉。足下雅得古人之致,不乏先贤之遇,自守庄筌,无婴魏网。亦宁不知在藻抢榆之力,非击水抟风之助哉?而词旨殷勤,深所未谕;盍言尔志,岂若是乎?”(《答员半千书》)
鲲鱼鹏鸟是庄子《逍遥游》里的重要意象,庄子拿蜩与学鸠跟鲲鹏作比是指小境界不如大境界。骆宾王在这篇《答员半千》书里,却认为当下出仕之士不过是沟渠里的鲋鱼,小树上的水鸟。他则是要做那等待时机的鲲鹏,时机一到即可腾跃万里,不是所谓些双凫乘雁所能比拟的。
为什么当下不是出仕的好机会?或许是骆宾王对“二圣”所做作为感到失望透项,这也正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果断拒绝道王李元庆的橄榄枝。
其志不在于小,可又有谁知晓呢?
光阴如梭,骆宾王仍然于兖州山水之中徘徊。此时此刻,骆宾王的心态犹如酵母发酵,其变化之巨大令人错谔不已。
先来看看他当年刚辞官归隐的诗作:“二三物友,一百杖头钱。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促席鸾觞满,当炉兽炭然。 何须攀桂树,逢此自留连。”(《冬日宴》)
二三好友,自带酒钱,自得其乐,不必攀贵,不碰官场,不染俗气,似乎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
这样的逍遥生活过了几年,骆宾王开始沉不住气地发牢骚了:“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未展从东骏,空戢图南翼。时命欲何言,抚膺长叹息。”(《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再又过几年,眼看故日好友个个挤入官场,丢他一人与山林相伴,心情更加寂寞,情绪更加低落。“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 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 当歌应破涕,哀命返穷愁。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秋日送别》)
此时的骆宾王满头白发,伤逝光阴,当歌流涕,哀命穷愁。无情的现实正在改变着他的心志,终于在归隐十年后的一天,主动干谒,给司列太常伯刘祥道上书。
他在《上司列太常伯启》交待说他本来人已中年,不求闻达,本想终栖隐于山泉,但“有道贫贱,耻作归田之赋。”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自孔子以降,士大夫何不向往一个有道的社会,一个可以舒展才华的国家。如果碰到一个昌明社会,而身为士子还甘于贫居,那岂不负了圣贤?就此看来,骆宾王似乎发现,唐高宗和武则天所谓的“二圣 ”似乎并没有防碍大唐国运蒸蒸日上,他这个曾经的不同政见者,似乎要重新打量大唐的政治了。
在骆宾王一生当中,这是一条重要的思想分水岭。十年隐居观察,他终于决定奋翼而起,再次闯荡大唐官场江湖。
乾封二年(667),满头华发的骆宾王只身西入长安,参加试举,命运再度青睐,他被授予太常寺奉礼郎的官职。
时年,骆宾王四十九岁。
奉礼郎,从九品上,在唐朝九品三十阶的官制中排二十九,官职如此卑微,实在让人失望。然而不久,骆宾王凭其文才,再被授东台详正学士。奉礼郎主要负责祭祀的一些繁琐工作,而东台祥正学士则是主管仪礼校正事。一身任两职,骆宾王的仕途人生露出了微弱的光芒。
谁料,世事捉弄,四年后,骆宾王于长安还未坐稳屁股,竟然不知犯了何事,被罢去东台正学士。
难道狷介猖狂的骆宾王天生不适合做官?
3
遭此挫折,骆宾王心灰意冷。东方不亮西方亮,为了生存下去,决定以一介文人之躯随军出塞,建功立业。
骆宾王向吏部侍郎裴行俭献诗言志:“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剑匣胡霜影,弓开汉月轮。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若不犯霜雪,虚掷玉京春。”(《咏怀古意上裴侍郎》)
骆宾王赌徒般及豪杰英雄般的情怀跃然纸上。
自汉代以来,出塞建不巧奇功从来都是赌徒梦想往之。当年班超投笔从戎,远走西域就是经典成功案例。如今,骆宾王“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似乎一个英雄般的班超魂魄再度回到他的身上。
在初唐,吏部侍郎裴行俭和刘祥道可谓士子之伯乐,骆宾王一纸为国尽效诗上去,很快被准许随军出塞。
当时,大唐正跟土蕃缠斗不休。代表大唐率军出征的是名将薛仁贵,薛仁贵率军先行,斩获颇丰。不料回军乌海城等待后援时,副总管郭待封不听薛仁贵之命,拖粮草辎重缓慢前行,于是给了吐蕃动手的机会。吐蕃二十万大军救乌海,又斩断郭待封援军,大唐两头受敌,均大败。不得已,薛仁贵只好与吐蕃约和,退军,被革职为平民。
骆宾王本来是要出塞建功立业的,唐军大败,大总管都难逃被革职的命运,他一个随军幕僚又能奈何。
时运不助我也!
面对厄境,骆宾王于军中赋诗呐喊:“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夕次蒲类津》)
想当年,饱受贫困的班超去看相,相者怂恿他远闯西域,并对他说道:“你生有燕颔虎颈,飞天吃肉,此乃万里封侯之相。”班超后来奋往西域,果然建立不朽之功。
骆宾王鼓励唐军将士应该学习班超苦战龙庭,建立封侯之功,而不要像西汉李陵那样,只一役败仗就于兰山下投降匈奴,空让汉朝蒙受其羞。
那时候的骆宾王空怀浪漫,一腔热情,困厄之生活迫他爆发出最强烈的冲击力。接着,他在一首《边庭落日》中又高声唱道:“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尼采说:“酒神象征的是醉狂、激情、音乐、想象、生命、本能、矛盾。”而出塞在外的骆宾王就是处于典型的酒神状态。他眼里只有醉狂般的激情,本能性的生命,甚至认为战争就是一曲充满矛盾的激越音乐。
然而,当情绪化的酒神精神进入到一种理性的日神状态时,骆宾王竟然表现出了一种狂醉酒醒后的颓迷低谷。
晚度天山有怀京邑
骆宾王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
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
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
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
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
骆宾王似乎忘了他在出塞前意气是多么昂扬:“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他要做的是东汉窦宪般燕然勒石的功业,要比的是西汉辅佐刘邦赢得天下的陈平之谋略。如今不过两年,塞外劲风吹处,豪情散尽,满眼苍凉,竟然感伤地怀念起那个让他抑郁不得志的长安了。
所以说,骆宾王一生似乎都在矛盾中挣扎,一会想出仕,一会想归隐,一会想出塞,一会又说我要回家。世情之艰险,情绪之动荡,或许只有骆宾王自己懂得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
咸亨三年(672),塞外敌情吃紧,这时西南少数民族又叛乱不安,唐王朝生怕又冒出一个吐蕃似的兵灾来,立即发兵前往平叛。骆宾王随军入蜀滇两地,后来又奉使巴蜀,暂时留仕成都。
初唐四杰中,骆宾王是第三个来到蜀地的。他到锦城成都时,王勃和卢照邻刚刚离蜀返京。
很有意思的是,骆宾王竟然在成都认识了卢照邻老相好郭氏。
郭氏并不知道,卢照邻回到长安后就染病不起,双方又疏于音讯,郭氏便认为卢照邻在长安重找新欢把她给抛弃了。当郭氏见到骆宾王后,知晓他和卢照邻是好友,便哭诉起自己的不幸。
骆宾王一腔侠义,听后愤然提笔,写下一篇长歌,替郭氏将那个所谓的薄情郎和负心汉骂成了千古绝唱:“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此时离别那堪道,此日空床对芳沼。”(《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只可怜卢照邻,生被病缠,还要承受这莫名的骂名。
上元元年(674),冬天,骆宾王终于离开蜀地,回到了那个让他爱恨交加的京城长安。
因为随军出塞唐军毫无战绩,所以骆宾王也毫无军功可炫耀。这一趟出塞竹篮打了水一场空,经朝廷考核,只授予武功县主簿一职。混迹官场将近十年,倍受辗转之苦,又受塞外风霜之寒,最后竟然是这样的结果。
换是以前,深感悲哀的骆宾王可能又是挥挥衣袖一走了之了。
多年坎坷颠簸,他一个将抵耳顺之年的人,岁月不华,老母在堂岌岌可危,他除了继续困守官场,以求得养家之资,还能何去何从?
官场的失意,让骆宾王迅速转向文学的奋发有为。就在武功县主簿任上,他应伯乐裴行俭之约,写下了浩荡雄文《帝京篇》,一时朝野传诵,海内闻名 。
骆宾王用文学替自己惨淡的政治人生狠狠地扳回了一局。
4
或许就此得到吏部侍郎裴行俭的极度赏识,母亲去世后,骆宾王解官回家守丧,三年后再返京城,仍然顺利地被提拔为长安主簿,随后又再被擢升为侍御史。
侍御史,从六品下。穷骆宾王毕生,他的官场人生就此达到了巅峰。
人生如戏。半年后,骆宾王人生如坠涯般直线摔落,被捕入狱,演绎了一段悲惨的政治话剧。
升任侍御史,这么好的一盘棋,怎么就被骆宾王给下砸了呢?
关于骆宾王入狱一事,史书语焉不详。《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都说“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而骆宾王也只在诗里点到被人拿他在长安主簿上的事栽赃入狱,《旧唐书》 印证了他这个说法:“高宗末,为长安主簿,坐赃,左迁临海丞。”
还是唐人郗云卿一针见血,道出了骆宾王入深受牢狱之灾的缘由。他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说道:“(骆宾王)仕至侍御史,天后即位,频贡章疏讽谏,因斯得罪,贬授临海丞。”
原来是说了武则天不喜欢听的话,才被人家整下狱的。
骆宾王到底因何事要跟武则天过不去?
上元二年(675),唐高宗风疾越发严重,不能理政,竟然萌发了让武则天摄政的想法。此意一出,中书侍郎赦处俊就上书规劝:“陛下为什么把高祖和太宗的天下,不传给子孙,却传给皇后?”中书侍郎赦处俊话一出口,另一中书侍郎李义琰也力阻唐高宗不要把权力交给武则天。
武则天当然是不会罢休的。为此,她想出了一招妙计。
古之皇权,往往受制于文官集团,如果以宰相为首的文官集团势力强大,代表皇权的皇帝往往不能任意妄为。而此时的武则天,则变相整出另外一套文官班子替她效力。
这就是著名的北门学士。
武则天拉笼文士亲信以撰写史书的名义棸集于皇宫里,凡是唐政府的任何大大小小之事,都秘密安排他们参与决策,借此分散宰府权力,因为这帮学士在皇宫内的北门办公,史称“北门学士。”
以武则天为首的北门学士是一股新崛起的可怕的政治力量,他们为了达到武则天想要的政治目的,可谓翻云覆雨,不择手段。武则天因为太子李弘深受宰府拥护,严重阻挠了她摄政夺权之路,设计将之毒死。之后,新上位的太子李显在北门学士的恐吓和监视下也是战战兢兢,不知所措。北门学士乘胜追击,上疏检举杞王李上金,并将之免职放逐,交由当地官府看管;再给郇王李素节泼脏水,说他贪赃枉法,贬谪袁州,并安排看管。
李上金和李素节都是李治与别的嫔妃生的儿子,武则天为了满足权欲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他们又算什么?而且,废掉这帮亲王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又有何不妥?
当武则天有条不紊地推进夺权计划时,恰是骆宾王升任侍御史的时候。
骆宾王尽管被污蔑为品行不端,好与赌徒游,然而他为人刚正,从来都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捍卫者。他屡屡给武则天上疏规谏,有可能是就废立太子问题及放逐亲王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但是,北门学士们怎么能让他这个绝世文豪的雄文大赋乱了武则天的一盘大棋?于是就给他安了一个罪名,说他在长安主簿任职时犯错,然后就把他丢进了监狱。
这是骆宾王最冤屈最耻辱的一段记忆。
为了表达自己洁白无污,骆宾王于狱中作诗言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狱中咏蝉》)
透过那晦暗的岁月,白发凝重的骆宾王犹如那一只穿越重重晨露的孤蝉,任他如何撕破嗓音号叫都敌不过那呼吼狂风的掩没。
人心险恶,世艰且阻,悲愤无告的骆宾王,似乎要被迫走向一条充满决裂与反抗的悲剧之路。
冥冥之中,他离这一天为时不远。
无辜遭此一场无妄之灾的骆宾王出狱后,他了无牵挂,却没有像十多年前一样愤然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充满了激烈反抗的起义之路。这个充满着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情怀的诗人已经满目疮痍,伤痕累累。数十年东奔西走,他欠过大唐什么?然而唐高宗和武则天治下的大唐却一次次地折磨他,迫使他以一种绝望而又悲壮的方式与当权者割裂。
公元684年,九月。
残酷无情的武则天靠着一路的阴谋与杀伐,先是囚杀太子李贤,又扶李显,再废,终于大权在握,临朝称制。武则天篡权一事传出,天下骚动。徐敬业于扬州率先起义造反,接着,跟随徐敬业一起造反的骆宾王,起草写作了著名的《讨武氏檄》,传布州县,号召天下勤王救国,匡扶李氏复位。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讨武氏檄》)
廖廖二百余字,语气激越,力量饱满,将武则天从头刷头脚,刷出其饱含原罪感的一生。其一生用一字概括就是“伪”。伪,就是不合法的,非正义的,全力否定的。骆宾王的一生是在不断自我否定中成长过来的,而其成长的尽头就是要合力否定武则天建立的伪朝。
《新唐书》载道:“后读,但嘻笑。”武则天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竟然还满脸嘻笑,不以为意。
可当她读到下面一段文字时,无不为骆宾王的斗牛气魄震惊了。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骆宾王气吞山河,排山倒海之气势,爱憎之情,泾渭分明,悲嚎之切,犹如天外狂雨劈面而来。当武则天读到那句充满悲怆之情的“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矍然问道:“这是谁写的?”有人回答道:“是骆宾王。”武则天叹息:“有如此人才不用,宰相之过也。”
此段故事被《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了下来,一个敢骂,骂得激情,骂得痛快,挨骂的竟然也听得津津有味,连赞不绝,可谓千古奇闻。
三个月后,缺乏大局观的徐敬业起义失败,伏诛。 骆宾王逃亡,下落不明,成了一个谜。
有人说,他战败投江自尽了; 又有人说,他被斩首了;还有的说,他逃亡藏匿,客死他乡了;还有的说,他逃到灵隐寺出家当和尚,后来怕被人认出,浮海不知所踪了。
总之,一身是谜,一生是谜的骆宾王彻彻底底的消失了。
本文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不实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postusb@foxmail.com
发布者:泰缘,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xdyg.com/baike/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