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选择“东坡路”这个站台出地铁,自然是缘于那位让我膜拜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才情,他的旷达,因他而出名的东坡肉,都让九百多年后的今人追捧。
对这样的地方,我当然是好奇的。
下地铁的起初有点失望,东坡路上正在大兴土木,一边修地铁13号线,一边在整修房屋建筑,整个显得脏且凌乱。倘若东坡先生穿越而来,一定会摇头离开,心想,去到草堂看看杜甫的茅屋吧。
我眼尖,看到东坡路南侧好像是一个公园。
先看到它叫“法治文化广场”。广场上的几辆汽车挺扎眼,绿化广场里怎么可以乱停乱放呢?广场上的三位老人很养眼,一位弹着电子钢琴,一位吹着萨克斯,另一位和着音乐唱歌,很有祥和欢乐的气氛。
再看到公园北侧立着的牌子,原来是“东坡休闲广场”。
穿过沙堰街斑马线,休闲广场的另一半十分顺眼。公园里的各种植物十分繁盛,看不到半分秋的萧索。
记得上次和朋友闲聊,感觉南方的秋景十分美丽,令人忘忧,怎么会勾起古人的悲秋之作呢?猜测,悲秋的诗词歌赋多半产生于北方的旷野、荒原。
记得古人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可是早春景象。可你看,两位老人在秋风里,依然兴致勃勃地将风筝放得得高高,丝毫不觉秋的寒意。
想去看看“苏坡桥”和“东坡亭”的位置,全被建筑围挡包围着,不得近前。
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记载:“苏坡桥跨府河上,有三孔石桥。宋元佑年间,文学家苏轼任翰林学士,曾在成都城南杨柳堤讲学。后人为纪念他,在巧神宫造苏轼刻像,他捐建的桥,命名苏坡桥。”
相传北宋年间,苏轼从眉山进京赶考,途径成都,看到清清江水,两岸杨柳垂河,翠竹成荫,江中游鱼追逐,池里白鹅戏水,胜似人间桃源胜景,便在河西一家客栈住了下来,读书,讲学,不亦乐乎。数月后,苏轼进京考中进士,回忆起家乡的山水,捐资将原来的小桥改建为三孔石桥。后人为纪念苏轼曾在这里读书赋诗的轶事,叫此桥为“苏坡桥”,将其住过的馆舍改为亭子,称之为“东坡亭”。
逝者如斯,桥无踪,亭无迹,但相信桥上的那副对联必将千古流传——
听长公当年曾吟大江东去,愿吾辈今朝齐作砥柱中流。
本文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不实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postusb@foxmail.com
发布者:泰缘,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xdyg.com/life/16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