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康学松,曾是北京晨报记者,后来下海到潘家园开小店卖个人照片,同时开始收集老照片,历尽20年不缀,目前他拥有50万张原版印放照片和照相底片,可称中国影像收藏第一人。然而他又是照片上色工艺的传承人,是国内屈指可数几位会照片上色工艺的人。
康学松曾是一位摄影家,他的照片不仅技术完美,而且内容丰富而有感染力,他在过去的20年里就是靠卖自己照片挣的钱,用于收集老照片和影像资料,并在北京顺义区高丽营一废弃厂房里,建立一座“拾光影像博物馆”对外展出。
在他博物馆展示的老照片中有很多彩色照片,这些照片不是彩色胶卷拍摄的,而是由黑白照片经手工上色后达到的彩色效果。
黑白照片的上色工艺其实在摄影术问世后不久就有了,过去的很多“彩色”照片就是手工上色而得来的,如果退后三十年,国内的一些相馆都有这个业务,也都有一些技术高超的照片上色技师。
一次有个八十多岁老人来看他的展览,对几幅上色老照片仔细观看不说,还给出很专业的评价和讲解,这让康学松很吃惊,一问才知老人原来是大北相馆的高级技师,做了一辈子给照片上色工作。
这让康学松非常高兴,他一直想学这门技艺,可是苦于找不到引路人。自三十年前国内彩色照片开始兴起,照片上色技艺基本也就终结了,而到了本世纪初数码影像的兴起,影像后期变得非常容易和计算机化,人工上色技艺很多人听都没有听过了。
康学松于是拜老人为师,开始系统的学习照片上色技术,一学就是两三年。
照片上色这古老技艺对于康学松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绝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切要从基础学习,先易后难,往往一张图片要上七层色,一张24寸照片要三天才能完成,这是一项累人又累心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但照片上色又是一幅作品的二次创作,他在这一阶段,把在拍摄中就构思出来的画面与场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用有想法的作品反映他的拍摄主题与美学观点。
康学松是一位能沉得住气人,他需要一个完整的静谧空间进行创作,所以至今不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就是不想被打扰,不想耗费宝贵的时间。但他因长时间伏案,眼睛功能已经大受影响了,每一幅作都耗费了太多的精力。
康学松的照片上色并没有完全遵守固有的思路和技法,他大胆探索,使用新的染料和运用新的笔法,不仅提高了功效,也使上色照片突破单纯的人像照框框,而扩展到风景与民情领域,使照片的艺术感觉大大提高。
虽然辛苦,但是快乐,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受人称赞,并在一些画廊卖出高价,如今他已经创作出400多幅上色照片,基本都卖出,大多是国外的一些人购买收藏,他把摄影艺术与后期制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稿为头条号签约作者书影独家稿件,凡其他网站使用均为抄袭和侵权)
本文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不实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postusb@foxmail.com
发布者:泰缘,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xdyg.com/baike/16216.html